,以至于先帝驾崩之后,迅速淡出朝野的朝臣公卿,便是最直观的教训!
�6�9�6�9而在御榻之上,见刘荣如此上道,自己才刚递出个由头,便抓着这个线头开始阐述政治立场的,天子启只浅笑盈盈的点下头。
�6�9�6�9得到皇帝老爹‘继续说’的默许,刘荣面上再多一份遗憾之色,语调中,更是带上了明显的无奈。
�6�9�6�9“程不识是不是‘善战者’,儿年少无知,才疏学浅,不敢妄下定论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但在儿臣看来,程不识就算不是‘善战者’,也至少是一个行事很稳妥的人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——若是文臣,那单只是稳妥,确实是不值得令人太过于重视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但在军队中,尤其是在无时不刻,都想着建功立业的将官当中,像程不识这么稳妥的将领,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”
�6�9�6�9···
�6�9�6�9“再者:儿臣日后的亲卫,也并不需要上阵杀敌,只需要能在儿臣出行时,护卫于儿左右而已。”�6�9�6�9
�6�9�6�9“故太子中盾卫,相比起骁骑李广那样的‘善战者’,恐怕还是由程不识这样稳妥的将领担任,才更妥当些?”
�6�9�6�9以一种稍显迟疑,好似是在说‘我也不知道这对不对,父皇你说呢?’的语气道出这番话,刘荣便苦笑着摇摇头,道出了自己的遗憾从何而来。
�6�9�6�9“只可惜,程不识这样的大才,却早早被皇祖母召去了长乐,做了长乐卫尉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儿臣就算再怎么属意,也终究不敢从皇祖母手中,抢这样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才俊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——程不识这样的将领,无论是做太子中盾卫,还是做长乐卫尉,都是非常让人放心的。”
�6�9�6�9“既然这天底下没有第二个程不识,那还是让这再稳妥不过的人,在皇祖母身边侍奉更好些……”
�6�9�6�9有理有据的一番话,即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程不识的欣赏、对无法得到程不识的遗憾,也表明了自己对东宫太后的敬重;
�6�9�6�9莫说是殿内公卿百官连连点头,为刘荣这番表态感到欣慰——就连御榻上的天子启,面上笑意都不由更真切了些。
�6�9�6�9毫不夸张的说:哪怕朝议到此为止,刘荣今天的表现,也至少可以打八十分以上。
�6�9�6�9这很高了!
�6�9�6�9相比起四十多年前,明显‘不及格’的孝惠皇帝:太子刘盈,以及二十多年前,极为勉强的够到及格线的当今天子启、彼时的太子启,刘荣今日的表现,已经算很好很好了。
�6�9�6�9接下来,就算刘荣什么都不做,这场朝议结束之后,朝野内外也都会开始流传起今日,太子刘荣初登朝议,便‘隐显雄主之姿’的言论。
�6�9�6�9天子启显然也不觉得刘荣今日,还能做的更好;
�6�9�6�9只稍一思虑,便考虑起了刘荣这个提议。
�6�9�6�9——刘荣的遗憾,天子启全当没听见。
�6�9�6�9倒也不是刘荣要的人,天子启就非给不可;
�6�9�6�9而是如今的长乐卫尉程不识,处境稍有些特殊。
�6�9�6�9一开始,窦太后要程不识给自己做长乐卫尉,就不是正常的提拔人才,而是半带泄愤、半带试探的冲动之举。
�6�9�6�9程不识二话不说,当即走马上任,窦太后其实也多少有些偷鸡不成蚀把米。
�6�9�6�9时至今日,关于材官都尉程不识,长安坊间仍旧有‘太后刻薄寡恩,薄待平乱功臣’的言论广为流传。
�6�9�6�9虽然天子启早已出手,以‘太后亲自提拔重用’为由,替母亲保下了这点颜面,但前段时日的储君之争,天子启也恰恰是仗着窦太后因程不识一事而‘声誉受损’——至少是因此底气不足,才顺利压制下了窦太后与立储君皇太弟、册立梁王刘武的念头。
�6�9�6�9所以,从理论上来讲,程不识这个‘长乐未卫’对窦太后而言,多少带了些烫手山芋的意味在其中。
�6�9�6�9留着,那就是薄待功臣,无时不刻都在被人戳脊梁骨;
�6�9�6�9调离,更是将使得‘太后亲自提拔重用’的遮羞布被撕碎,更使东宫威仪荡然无存。
�6�9�6�9如果不发生变故,窦太后对程不识
第145章 儿臣刘彭祖,昧死百拜!(3/5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